《关键对话》, 科里·帕特森, 约瑟夫·格雷尼, 罗恩·麦克米兰 ,艾尔·史威茨勒, 2004.
这本《关键对话》总体感觉还是比不上《高难度谈话》的。书里面所说的关键对话是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的对话:1)巨大的风险;2)不同的观点;3)强烈的情绪。而应对关键对话的两大基本原则是:1)注意观察;2)营造安全感。基于这两个基本原则,书同时也介绍了七种对话原则。
~THE END~
嘿嘿,没有结束,现在开始。
我理解的“中观之道”
因为今天谈的与这本书关系不大,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不是上面的内容,而是史蒂芬·柯维(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的作者)在第1版序里面提到的那一句话:
关键对话带来的是佛教中所称的“中观之道”,它指的不是在直线的两极之间寻找平衡点,而是要建立一个更高水平的中间道路,有点像等腰三角形的那个顶点一样。
这句话和整本书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,不过却和我心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挂起钩来,或许可以总结成另外一条普适的原则吧。
从小成绩还不错,高中的时候,老师曾经让我向同学们介绍学习经验,我懵懵懂懂走上讲台,说了一套“理论”,大致的意思是,读书不能只站在山脚看眼前,解决眼前的问题,要稍微站高一点,就算不站在山顶,站在山腰往下看,山脚遇到的许多的问题或许就迎刃而解,不成为问题了。例如,在学习中学会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,就是一种“稍微站高一点”的举动。
我想,史蒂芬·柯维同学提到,“中观之道”不是在直线的两极之间寻找平衡点,而是要建立一个更高水平的道路,这一点和“稍微站高一点”有些类似,也隐约蕴涵了“从原点出发”思考的道理。
寻找更高水平的道路
当要解决一个当前的问题而不得其门而入时,不能只看到眼前,不能只局限于手头的办法,不能只受困于当下的情绪,不能仅仅寻求低水平的解决方案——在沟通中,就是不能选择沉默、掩饰、逃避和退缩;在业务里,就是不能选择短期利益、涸泽而渔。我们可以做的最明智的事情,就是回顾自己的目标,就是积极了解信息——去看、去听、去感觉、去思考,就是勇敢地超越自己,就是跳脱出来,稍微站高一点,以更智慧的方式去寻找更高水平的道路。
我想,更高水平的道路,还意味着即使身处低谷也要坚韧。当处于不好的境地时,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反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摆脱境地本身,局限的思维方式和低水平的要求会让我们蹦不高,蹦不出坑。我们要盯准一个更高一些的目标,要蹲下来蓄力,寻找更高水平的道路,这样才可能走出低谷,甚至反败为胜。
所以,“学霸”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实质就是不断超越,不断寻找更高水平的道路,站高一些才能碾压,长出别的维度才能降维攻击。而且,因为不在低水平的多目标选择中纠结、徘徊和消耗,更高的目标实质上就变得相对明确,也没那么难达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