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断 & 理性情绪——读Ellis的《理性情绪》有感
Gary Wei@TiPLab
2018-05-26

在我看来,一个成熟的人,在情绪的处理上,确实不应该执着于那么多的“应该”、“必须”和“一定要”,一旦外部环境和自己的意愿不一致,就在不健康的负面情绪中抑郁沉沦。但更进一步的,也不要因为没有那么多的“应该”、“必须”和“一定要”,就放弃建设性的努力和坚持。放下执念,并非放下坚持,而是“尽人事而知天命”,是佛经所说的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”。

这几年来,越来越觉得,能否处理好自己的情绪,是成熟与非成熟之间的一条分界线。情绪实在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,在我们做出理性的判断之前,它就不知道从哪儿悄悄地出现,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行为。

有时候,我觉得情绪和计算机的中断(Interrupt)非常类似。日常中,我们在用户模式(User Mode)里的进程(Process)里理性地执行着我们的人生算法,外部事件发生,迫使我们离开用户模式,挂起正在运行的进程,进入内核模式(Kernel Mode)处理中断,直到中断处理完成,才能恢复挂起的进程。

我想,情绪无所谓好坏,也无所谓健康,是我们对于外部世界正常的体验。它就和这些中断一样,不停打断我们正在做的事情,迫使我们马上进行处理这些中断和情绪。而能否成熟处理好这些中断和情绪,决定了我们能否快速地回到用户模式,再次按照理性的人生算法工作。或许,这就是所谓的情商

在学习如何处理情绪这一问题上,阿尔伯特•埃利斯(Albert Ellis)的《理性情绪》是一本不错的书。书说得有点儿啰嗦,核心内容则相当简单,人生没有那么多专横的“应该”、“必须”和“一定要”,无论对自己,对他人还是对生活。例如:

“人们应该为我着想、公正地对待我,如果他们不这样做,他们就是坏人,应该被诅咒、受惩罚。”

“因为我非常希望这样做,所以我就一定要做好。”

“我的生活环境一定要提供给我所想要的一切,应该让我远离伤害,否则生活就难以忍受,我也再不会幸福了。”

“我失败了,我本不应该失败的,我被拒绝了,我绝对不应该被拒绝,我总是失败,总是被拒绝!生活没有希望了,我永远也不会快乐了!”

理性情绪就是指,发现这些不合理的刻板的信念,与之辩论,更加理性地思考,不对事物一票否决,最终将情绪转化为“理性的正面或负面情绪”,并最终变为有建设性的行为。

如书中所说:

用无条件的自我接纳 (unconditional self-acceptance, USA)替代有条件的自尊(conditional self-esteem, CSE)。用自己的主要生活目标以及是否能助你达成目标来评价、判断自己的信念、情感和行为。如果能达成目标,你则认为它是“好的”或“有用的”;反之,你则认为它是“不够好的”或“没用的”。但是,谨记不要让这些影响了对自我的评价,无论你的表现好或不好,无论别人是否认同你和你的所作所为,你都需要接纳并尊重自我、自己的人生和作为人存在的价值。

无条件地接纳他人 (unconditional other-acceptance, UOA)。用自己以及社会公认的标准评价他人的信念、情感和行为或“好”或“坏”,但是永远不要评价他人本身。接纳并尊重他人本身,不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的某些特质或他们的行为,只是因为他人与你一样,都有人的尊严。对所有人都抱有怜悯之心,甚至对所有生物都是如此。

无条件地接纳生活 (unconditional live-acceptance, ULA)。用自己以及社会群体的标准评价生活和社会的“好”与“坏”。但是请不要评价生活或境况本身是“好”还是“坏”。正如莱茵霍尔德·尼布尔(Reinhold Niebuhr)所说,尽你所能改变你不喜欢的生活,安然接受你不能改变的,并拥有区别两者的智慧。

在我看来,一个成熟的人,在情绪的处理上,确实不应该执着于那么多的“应该”、“必须”和“一定要”,一旦外部环境和自己的意愿不一致,就在不健康的负面情绪中抑郁沉沦。

但更进一步的,也不要因为没有那么多的“应该”、“必须”和“一定要”,就“应该”、“必须”和“一定要”放弃建设性的努力和坚持。放下执念,并非放下坚持,而是“尽人事而知天命”,是佛经所说的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”。

轻结果,重过程,人生的核心任务是Build,不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