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技术转移中的知识资产管理
Gary Wei@TiPLab
2017-11-10

企业的创新过程可总结为这样的框架:1.评估对新技术的需求;2.选择通过研发从内部创新,或通过技术转移从外部获取新技术;3.对于这些新技术,进一步考虑如何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资产,是否可以进一步权利化;4.考虑怎样实现知识资产的价值并规避风险

这个主题最早分享于2015年国际清洁技术转移与投资峰会(CleanConnect2015),就如何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有效地管理知识资产而展开。

我认为,企业的创新过程可以总结为这样一个框架:

第一步,企业评估对于新技术的需求;

第二步,企业选择通过研发过程,从内部进行创新,或者通过技术转移,从外部获取新技术;

第三步,对于这些新技术,企业进一步考虑如何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资产,哪些还可以进一步权利化;

最终,企业要考虑怎样实现知识资产的价值,并规避风险。

时至今日,这个框架对于很多技术驱动型企业来说,重要性只增未减。

—Gary Wei

Co-Founder, CEO

TiPLab

误区

之所以用知识资产,而不用知识产权这一名词,是因为在很多的场合,一谈到技术转移,许多人就会认为是知识产权的转移,特别是专利权的转移。但企业进行技术转移的目的,当然是为了最终获取经济利益。从16世纪以来,资产就已经用于表示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财产。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知识和技术,就被称为知识资产。知识资产不仅包括知识产权,还包括各种技能、技术秘密、Know-How等等。

知识产权,例如专利权、商标权,只是知识资产的一部分,也仅仅是一小部分,是其中被编码和权利化的部分。我们申请专利,以技术公开换取法律保护,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取可能的市场垄断地位。

因此技术转移过程,不仅仅是知识产权转移过程,而应该是知识资产从一家企业转移到另外一家企业的过程。

国际合作方式的选择

国际合作有多种方式,常见的包括直接投资、产品出口或技术转移。

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,决定不同合作方式的关键是企业的三类优势,包括所有权优势、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。所有权优势是指母国企业所拥有的禀赋和能力,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技术优势;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通过将资产内部化,降低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交易成本,从而拥有的优势;而区位优势,则是指东道国所拥有禀赋和能力,例如在投资环境方面等所具有的优势。

当企业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、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,企业可以进行直接投资;而当企业只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,企业就倾向于进行产品出口;而企业仅仅具有很强的所有权优势的时候,最佳的选择往往是技术转移

问题

前面提到,技术转移过程,就是知识资产从一个企业转移到另外一个企业的过程。因此,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,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资产,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。实务上,各种专业问题都有相应的专业机构参与解决。

我认为,对于企业而言,最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,第一个是希望有一个完善的框架,企业能明确,这一过程都有哪些环节,第二个是对于每一个环节,都希望有一份检查清单,企业能明白,在这些环节中,有哪些问题需要尤其关注。

解决框架

企业的创新过程可以总结为这样一个框架。

第一步,企业评估对于新技术的需求;

第二步,企业选择通过研发过程,从内部进行创新,或者通过技术转移,从外部获取新技术;

第三步,对于这些新技术,企业进一步考虑如何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资产,哪些还可以进一步权利化;最终,企业要考虑怎样实现知识资产的价值,并规避风险。

从知识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,每一环节,又包含若干需要关注的问题。

第一步

首先,是评估对于创新的需求。

分享一个小案例

2012年,我作为外部顾问,参与了国内一家500强化工企业的一个跨国技术转移项目。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,大部分的外部顾问都是法律团队,对于可能的风险,企业希望主要通过法律条款去控制。而当我询问企业为什么选择这一个标的时,企业的法务和技术人员都没法回答。

通过进一步了解,原来企业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,知道有一家公司有他们所需要的技术,就很快进入了法律和商务谈判阶段。当然,通过法律条款控制风险没错,但是如果企业自己都不清楚技术在全球的发展趋势,不清楚解决它的技术问题,可以有哪些技术路径,相应的技术路径都是如何发展的,企业如何能够在这一谈判过程中取得平等的地位,又如何仅靠法律合同解决一切问题?

后来,我们建议企业针对所处行业,进行了一个相应的知识产权和市场情况调查,形成一份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态势地图,这样,企业就能很清楚地为标的技术定位,再结合对于自身知识资产的清查,寻找和自身知识资产相关和互补的技术路径。这样,企业就不仅有了一个A计划,还有了一个B计划,也赢得了更主动的谈判地位。

TiPLab一直认为,一个成功的技术转移项目,是应该以研究为先导的,是从战略层面,为企业指出一条合适的创新之路,而非仅仅是策略上的碰运气和修补。

第二步

在确定创新需求后,需要通过这样四个步骤来从外部获取技术:①进行技术搜寻;②对于搜寻得到的可能的潜在技术提供方进行初步的筛选;③尽职调查;④估值。

从知识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,企业要做的,就是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搜寻作为一项常规工作,技术搜寻工作也可以用时下热门的O2O来概括,既包括线上文献信息,特别是专利文献信息搜寻,也包括线下专家网络的搜寻。对于可能的技术提供方,企业可以自己或者委托他人进行持续的监控,对其专利或市场动向及时预警,从而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开展合作。一旦进入谈判阶段,知识产权的尽职调查必不可少,可以为企业规避掉那些重大的风险。同时,企业还应该熟悉这一行业常用的估值模型,以及目标市场的市场数据,这不仅仅是单纯为了估值和谈判。通过这一过程,企业也可以逐步了解新技术是如何创造价值的,在时间上如何分布,风险如何,这样也可以为设计交易结构奠定基础。

第三步

前两步完成之后,企业仅仅是获得了与其它企业进行知识资产交易的权利,可以说,真正的技术转移过程还刚刚开始。技术转移的巨大风险,蕴含在将其它企业的知识资产变成其自身知识资产过程中,以及整合这些知识资产,实现价值的过程中。

我所接触的大部分技术转移项目,企业往往很重视前期的谈判,也非常关注后期如何将这些技术变成实际的产品,但却常常忽视将新技术转化为自身知识资产的过程,忽视知识资产配置。

我们非常熟悉资产配置,它是指依据自身的风险偏好、目标等因素,采用一定的投资策略,通过调整不同资产的比例,平衡风险与收益的过程

企业也要建立一套成熟的知识资产配置机制,对于那些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垄断优势的知识资产,将其权利化形成专利,而对于其它类型的知识资产,则以不同的方式,例如技术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和利用。

还是那句话,企业要把技术转移过程视为资产转移过程,要着眼于长远发挥资产作用,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。例如,企业要持续改进技术,这关乎资产的质量和可用性;要关注全球的专利布局,这关乎资产的保护范围;要关注专利的撰写质量而不仅仅是完成申请任务,这关乎资产保护强度。

当前,仍然有许多企业只关注所转移的技术,这样做,实质上就是把投入当成了费用,而不是转化为长期的资产。同样是我经历过的一个案例,2010年,上海一家大型国企,在打算将其经过数年研发的大型汽轮机技术出口到其它国家时,才发现,原来引进外方基础技术的合同中,外方不允许将基于这一基础技术的改进技术再出售。这样,企业在发展上就非常被动。

第四步

最后要关注的是,企业在整合知识资产实现价值的过程中的风险。

首先,拥有专利并不等同于可以实施,需要适时进行FTO检索,确保产品上市没有侵权风险。其次,对于生产的每一款产品,企业应该明确,都有什么样的知识资产和知识产权作为其支持。此外,由于专利权有地域性的特点,还需要按照目标市场所在国家的法律,注意维持相应的权利。最后,需要主动监测他人侵害本企业专利权的行为,保障知识资产实现其最大的市场价值

以上是我认为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所要注意知识资产管理问题。